旅游攻略欄目視頻美女
  1. 旅遊
  2. 正文

古運河宿遷城區風光帶簡介_江蘇省宿遷


大運河海青歌詠京杭大運河的詩,正是古運河宿遷城區風光帶的寫照。和萬里長城齊名於世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穿過徐州市,從北向南進入宿遷市,經過宿遷市城區,由西北轉向東南,狀若彎弓,蜿蜒而過。在"弓"背上,有一條亮麗的風景線,這就是古運河宿遷城區風光帶。
古運河城區風光帶,位於宿遷市區中心偏東,呈倒"l"形環抱鬧市區。北自三閘公園,南至運河三號橋,總長度約8公里。風光帶段東西河距離寬200-300米(局部地段為30米),總面積252.14公頃。它是宿遷市旅遊景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北面與駱馬湖旅遊度假區及六塘河生態保護區通過水系相連;中部有商業服務軸及馬陵夜市、馬陵河小區、馬陵公園、宿北大戰紀念塔、極樂律院、古黃河風光帶聯繫;南部則與楊泗洪墓、真如禪寺、項王故里公園等名勝景點毗鄰。優越的區位與環境使風光帶成為大運河全線少有的優美河濱城市景觀。
旖旎秀麗的宿遷古運河風光帶
1686年(清聖祖康熙二十五年),河道總督靳輔採取「黃運分立」、「避黃濟運」方針,於淮陰縣西仲家莊黃河北岸遙堤和縷堤之間開挖一道河流,經桃源(今泗陽)縣、宿遷縣城東側至支河口,1688年春竣工,命名為「中河」。北接支河和皂河。最後形成北至山東台兒莊、南至江蘇淮陰楊兒莊的中運河。從此南北航運通過中運河而避開黃河宿遷段。1855年黃河最後一次大改道,黃河宿遷段淤廢后,中運河宿遷段遂成為唯一的南北水路至今。
中運河宿遷段全長74.30公里,宿城區境內為30.24公里。河床地勢西北高、南東低。平均坡降為十萬分之八。河底高程為16-10米,堤頂高程一般在22-23米,河床最寬250米、最窄120米。為控制水位以利航運,自1951年後,中運河宿遷段上陸續建造多處船閘。可通航2×2000噸頂推船。據宿遷閘水文觀測,閘上游年平均水位為19.32米,最高水位為24.88米,最低水位為15.42米。閘下游33年年平均水位為18.08米,最高水位為20.05米,最低水位為14.66米。歷年流量平均為72.3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為1040立方米每秒。平均年徑流量22.80億立米。為宿遷市防洪、航運、排澇、灌溉和調水綜合利用的主幹河道。
古運河是宿遷人民的母親河。地級宿遷市成立以後,結合南水北調工程,在古運河城區段兩岸建設了風景秀麗的風光帶,成為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古運河城區風光帶,位於宿遷市區中心偏東,呈倒「l」形環抱鬧市區。北自三閘公園,南至運河三號橋,總長度約8公里。風光帶段東西距離寬200-300米(局部地段為30米),總面積252.14公頃。它是宿遷市旅遊景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北面與駱馬湖旅遊度假區及六塘河生態保護區通過水系相連;中部有商業服務軸及馬陵夜市、馬陵河小區、馬陵公園、宿北大戰革命烈士紀念塔、極樂律院、古黃河風光帶聯繫;南部則與楊泗洪墓、真如禪寺、項王故里等名勝景點毗鄰。優越的區位與環境使風光帶成為大運河全線少有的優美河濱城市景觀。運河風光帶以自然景觀要素——運河為主,以人工景觀要素——雕塑、廣場為輔,塑造各具特色的景觀段。通過景觀點和標誌點的轉換,構築風光帶的整體觀,形成步移景異、流動感極強的濱河景觀帶。風光帶分為四個功能點區,即田園城市風光區、人文景觀交融區、再生工業景觀區和生態保護景觀區。
從城區南沿運河向北逆流而上,在運河三號橋的兩側,是風光帶的南端景區——田園城市風光區,即三號橋橋頭公園。園內建有噴泉廣場、觀景亭、雕塑廣場、臨水軒、茶道館等,通過曲折的小徑將中心廣場和茶坊及臨水觀景亭相連,一幅自然式的園林圖景,體現宿遷酒文化,構成富有田園情趣的橋頭公園。步入其間,使人感受田園生活的閒適和生機。
一號橋橋頭公園,是風光帶的人文景觀交融區,在這個景區,有運河歷史博物館、露天劇場、觀光塔、露天咖啡館、遊船碼頭等。結合博物館,營造一個集學習、休閒、娛樂、觀賞為一體的文化娛樂中心,形成自然與歷史文化相結合的景觀特色。觀景塔則供遊人登塔遠眺,一覽運河風光,成為重要的景觀亮點。
從運河一號橋向北,以運河二號橋為中心,是風光帶的再生工業景觀片區。二號橋橋頭公園建有水景廣場、中央草坪、密植叢林、花壇景觀、曲徑漫步等,以橢圓形廣場為主,硬地與草地的強烈對比,景觀構圖的秩序性、幾何性,體現工業化時代特徵。
三閘公園和植物園是風光帶最北面的生態保護景觀景片區。園區有生態廣場,生態種植林,噴泉、草坪、涼亭,休憩廣場、林蔭道、親水休閒步道等,植被繁茂,空氣清新,林蔭小徑蜿蜒曲折,具有原始自然的氣息,突出了生態環境概念,給遊人提供了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場所。
整個風光帶展示了宿遷市從農耕到工業化再到生態化城市的發展歷程,首尾的田園城市風光區與生態保護景觀區相互呼應,最後點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綠色染就的古黃河風光帶。
古黃河穿城而過,風景天成,是宿遷市區一道絢麗的自然景觀帶。古黃河風光帶即沿古黃河(城區段)兩岸建設的濱河綠地,位於宿遷市新老城區交匯處,西起宿靳路,自西向東折而南下至項王路,全長53公里,規劃用地面積36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4平方公里,有中心城市「綠肺」之稱。古黃河風光帶原為黃河故道荒地、河灘,原來兩岸植被稀疏。重點建設黃河公園和水景園。
黃河公園是古黃河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市區黃河二號橋北首,占地面積約2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133公頃。黃河公園總體規劃由淮安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所設計,市建設局負責融資承建。近年來,先後建成了子母島、曲橋、雙亭、竹橋、壁泉、船塢及公園廣場等景點,是一個集現代園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水上公園,已成為市民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及兒童遊樂的理想場所。其中,公園廣場占地約3000平方米。與原河濱公園風格相協調並自然形成過渡,公園廣場以草坪綠地為基調,東側為林蔭廣場,西側為停車場,中間設有花壇,為開放型公園廣場。子母島占地近20畝,兩島之間以竹橋相連,島上「仙鶴」昂立、「麋鹿」成群、綠地如茵,為公園內最引人注目的景點。曲橋、雙亭為公園內主要人文景觀,曲橋上雕刻有各種各樣的圖案,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雙亭為仿漢建築,精雕細琢,古樸典雅。遊船船塢是黃河公園水上娛樂重要景點之一,由石鐘立柱、小廣場、浮動碼頭組成,供水上遊船停泊之用。每到周末,公園水面上遊船穿梭,已成為市區一道美麗的風景。
在古黃河風光帶西段有一片芳草萋萋、綠樹成蔭、水清河秀的地方——水景園。水景園是古黃河風光帶綠化工程的重點所在。根據水景園天然形成的山丘、緩坡和一衣帶水、池塘相連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設計了富有層次感的園林綠化。古黃河風光帶的南段黃河1-2號橋東側,建有河濱公園、文化廣場。河濱公園面積近50畝,綠化覆蓋率達80%,最南端為正門,東側沿線有三個出口,為開放型公園。公園南端有一圓形廣場,廣場四周以圓柱托起一道圓框,造型別致,形象醒目;沿著廣場向北主通道東側矗立著十二座雕塑,分別代表著十二生肖守護神,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公園中間是一座大型彩噴泉,這也是宿遷第一座彩色噴泉,每逢節假日,噴泉流光溢彩,洋溢著濃烈的喜慶氣氛;廣場北側是一座古樸的鐘樓,鐘樓頂端四方都鑲嵌一面典雅的時鐘,置身於公園中無論身處何處都可及時掌握時間。河濱公園已成為市區居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之一,給風光帶增加了無窮的趣味。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