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欄目視頻美女
  1. 旅遊
  2. 正文

濟南與曾鞏:大明湖中的曾鞏紀念堂——南豐祠


作者:潮湖餘暉
今年春節到濟南去探親,免不了到各處名勝去看看。說來慚愧,濟南雖多次路過,而且我的妻兄在濟南工作已三十餘年,我卻是第一次目睹這歷山濼水,名泉之城。在著名的大明湖,我想到了老殘筆下的奇文,老舍筆下的妙語,陶醉於湖光山色之間。走著看著,我發現在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中,濟南人似乎對曾鞏情有獨鍾,為曾鞏留下的紀念物最為引人注目。在明湖側畔,,由山東藝術學院建了一座大型的浮雕——曾公畫壁,形象地描繪了曾鞏在濟南的業績。畫壁旁,有當地書法家徐北文撰寫的一聯:「北渚雲飛濼水歷山迎帝子,明湖波靜蓮歌漁唱念曾公。」將曾鞏與大舜並提。在曾鞏的祠堂南豐祠,陳列了曾鞏的生平事跡。祠堂的抱柱聯寫道:「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意思是:你是北宋的一盞明燈,你的道德文章自有薪火傳人,祠堂名為南豐,這南豐兩字在濟南人民心中只屬於你先生!曾鞏在宋熙寧四年(1071)擔任齊州(濟南)知州,到熙寧六年調任襄州知州,總共才兩年多時間,但卸任時「州人絕橋閉門留之,至夜乘間乃得去」,真是盛情動人。
在文學史上,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說實話,在八大家之中,我最不熟悉的就是曾鞏。在我的心目中,曾鞏只是以文章傳名,並不知道他有什麼政績。翻開《辭海》,在曾鞏條下如此評述:「曾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也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後人亦以其與歐陽修並稱為『歐曾』。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其作。」這段評述也絲毫無關他的地方官業績。我研究地方志,總覺得我國地方上喜歡為到過的名人吹噓,以裝點自己的門面,不乏溢美之詞。那麼曾鞏在濟南不足三載,他真的創造了那麼大的業績,為當地人民所歌頌懷念嗎?我於是到書店覓到了一本曾鞏文集,認真地閱讀,我似乎走近了曾鞏?
曾鞏是個學者型的官員,自幼受到過良好的文化薰陶。在主政齊州前,「游儒館者十年」,做過長期的文化工作,又任過太平州司法參軍,越州通判等職,有過一些治理地方的經驗。因此,在理論與實際兩方面他都是有足夠的準備的。他主張用科學的態度來治理地方,「夫亦知其山川與民之利害者皆為州者之任」,主張當地方官的必須知曉當地的山川與民情。他來到齊州後,對齊濱濼水的地理形勢、古今流變進行了精審的研究,做到胸有丘壑。不到一年,他就主持興建了濟南北城的整套水利工程,尤其是修建了大明湖的北水門,解決了附近多年未除的水患之憂,澤被後世。地方事務有時候是極為複雜的,曾鞏主張在調查研究、科學考察的基礎上定下決心,堅決以法治手段貫徹實行之。例如,他在任越州通判時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越州著名的鑑湖在入宋以後的幾十年間湖面不斷地被侵盜,有關上司屢次發文切責地方政府解決,使「復田為湖」,但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每歲少雨,田未病而湖蓋已先涸矣」。面對如此嚴重的局面,地方官員各有打算,提出了多種處置方案,卻久拖不決。曾鞏認為問題的癥結是「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勝也」,因此,曾鞏主張對多種方案詳細考察,由主政者作出裁決而完善之,「令言必行,法必舉,則何功之不成,何利之不可復哉?」
鑒於這種地方工作的經驗,曾鞏在就任齊州之初,就對該地存在的問題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決不冒然地「新官上任三把火」。齊州有齊州的優勢,該地歷來文化昌盛,名為「文學之國」,而該地的惡俗亦積重難返:「習詐而夸,著流風於在昔;多盜與訟,號難治於當今。」因而,治理該地必須有「強吏」——能幹強硬的官吏,他自知自己是「儒懦之資」,於是,他一方面請求朝廷對自己的秉性予以諒解,一方面則「無忘夙夜,勉盡疲駑」地工作。他的治齊方針是「除其奸強,振其弛壞,去其疾苦,撫其善良」。史載,齊州濟陽縣東北曲堤鎮有一豪門公子周高,橫行鄉里,殘害平民,姦污婦女,無惡不作,而且背景很硬,「能動權貴」,多年來州縣不敢過問。曾鞏到任查實後立即將其捉拿正法,地方為之震動,自此豪門有所收斂。不到一年,就出現了「囹圄多空,槍枹鼓幾熄(告狀的少了),歲又連熟,州以無事」的可喜局面。
曾鞏的管理思想中,還有一點甚為可貴的,就是兼顧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宋神宗熙寧三年(1068)七月,河北發生黃河決堤與大地震,災難十分嚴重。面對災害,有司建言開倉廩以賑濟難民:壯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朝廷很快就批准了這個方案。在此急難之際,曾鞏犯顏上書表示反對。他細算了一筆帳,按照這個賑災方案,朝廷要拿出五百萬石糧食才能應付,而朝廷是無此實力辦理的,勢必難以實行。而災民一旦拿不到救濟糧,他們就必然外出逃荒,那就會出現北方邊塞空虛,兵員缺乏,耕地拋荒的嚴重景象,危及國家安全。因此,曾鞏批評這個方案既沒有「深思遠慮為百姓長計」,也沒有「深思遠慮為國家長計」。他建議說:朝廷應籌措足夠的錢財讓災民修好破損的住房,發放足夠的糧食讓災民果腹,在這個前提下,組織災民生產自救,恢復農耕。如此,「民安居足食,則有樂生自重之心,各復其業,則事不暇乎他為,雖驅之不去,誘之不為盜矣」。按他的方案,賑災的總量只需原方案的十分之一,既可謂「深思遠慮為百姓長計」,又可謂「深思遠慮為國家長計者也」。讀了曾鞏的這篇至情至理的《救災議》,我深深敬佩他愛國愛民的遠見卓識。我甚至認為此文如編入中學語文教材,會給人面目一新之感。
曾鞏的為人正直求實。歐陽修是其恩師,但他在學術上決不苟且,指出歐所編《新唐書》記載李白的失實。王安石是其好友,曾鞏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的,但他指出王安石政策上的失誤。在上任齊州時給皇上的《謝到任表》中,他直率地表白自己「不知苟曲以取容,但信朴愚而自守」的性格,實際在為自己日後大刀闊斧地治理齊州可能引起的非議及風波做辯解的鋪墊。他的處事是極為精細的,透出「柔中寓剛」的個性。讀了曾鞏的文集,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睿智可敬的政治家形象。他的文章其實許多是他政治活動的副產品。
曾鞏為濟南留下了七十餘篇好詩佳文,豐富了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讓大明湖、趵突泉等名勝更加流光溢彩,耐看耐想。曾鞏的功業與詩文滲入了濟南的血脈里,成為這座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我想,功德之盛與文采之美也許是濟南人特別喜歡曾鞏的原因吧。
(作於2002年2月,刊登於作者主編的《紅梨文萃》)。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