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欄目視頻美女
  1. 旅遊
  2. 正文

李白筆下的金華何以如此美好

來到金華市區通濟橋邊的小碼頭,你會看到一座青石牌坊,上書「金華渡」三個大字。在牌坊附近的雕塑上,寫著李白的《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第二首開頭便道:「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
這首詩,是李白在朋友韋參軍被貶到東陽郡時作的送別詩。寫詩時,李白在腦海中摹想韋參軍接下來將要走的水路,為五百灘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獻。
李白說五百灘比若耶溪還美
這首詩的題目中有一個關鍵詞——量移。
在唐代,這指的是一個官員被貶到很遠的地方,然後遇到朝廷赦免令,就改貶到比較近的地方。對於一個被貶的官員,遇到「量移」的機會,是該高興還是該悲傷呢?值得高興的是,從原先特別偏僻的地方到了相對繁華的地方,生活條件會改善;悲傷的是,被貶仍然沒有結束,還是不能返回家鄉。
原籍京兆的韋參軍,從之前被貶的地方來到當時的東陽郡(也就是現在的金華),路上遇到了多年未見的好友李白,兩個大男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哭了起來,這一哭就哭了好久,直到再也流不出眼淚為止。
李白以《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為題寫了兩首詩,第一首說:「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講的就是韋參軍有家歸不得的悲傷。
「日南珠」是一個典故。《洞冥記》里說,離長安九千里的日南之地,當地人「入海底取寶,宿於鮫人之舍,得淚珠,則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這珠子是眼淚凝結而成的,詩中引用此典故,可見韋參軍被貶的愁苦,李白有多麼感同身受。

作為男人,當然不能只是哭哭啼啼,總得收拾好心情,走接下來的路。於是李白送給韋參軍的第二首詩,基調就完全變了。詩云:「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全勝若耶好,莫道此行難。猿嘯千溪合,松風五月寒。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韋參軍接下來的被貶之路,被李白形容得十分美好。詩中的「若耶」也就是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傳說西施在此浣紗),以風光秀麗著稱。李白說五百灘的風景勝過了若耶溪,勸韋參軍不要總想著此行的艱難,不如把這被貶之路當成遊覽之路,好好享受這一路的美景。
李白想像著韋參軍接下來的路途所見:金華四周的小溪多得數不過來,最後匯歸於婺江,氣勢磅礴;山風吹來,松濤呼吼,調皮的猴群在林中跳躍、啼呼,風過如濤……。
在詩的結尾,李白邀請韋參軍將來同游,從金華渡一直乘舟到新安江,玩賞這條風景線。
不愧是李白!在勸慰朋友的同時,他自己的情感也經歷了由悲觀到達觀的變化,表現出豁達的人生態度和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李白愛慕金華山水
開頭的「聞說」二字,表明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還沒有來過金華,對五百灘的風景描繪源自他的想像。
李白為什麼會把未曾踏足的金華山水想像得如此美好?因為金華既是李白「偶像」謝靈運曾經來過的地方,也是李白十分敬仰的黃大仙的出生地和得道地。
謝靈運是南朝著名山水詩人,李白對他十分仰慕,在自己的詩中經常提到他。據安徽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李霜琴統計,謝靈運是李白詩文中出現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共出現25次,僅次於謝安。而李白的詩化用或借鑑謝靈運詩歌就更多了,超過143次,居眾詩人之首。李霜琴認為,李白的山水詩受到謝靈運影響,又自出機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正如今天的「粉絲」會去「偶像」出沒的地方打卡,李白也很喜歡到謝靈運詩中提到之處打卡寫詩。
那麼,謝靈運來金華時,走的是什麼樣的路線。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7月,謝靈運被貶出京城,做了永嘉太守。根據他路上寫的幾首詩定位,東陽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巍山高級中學教師華柯認為:謝靈運的赴任之路是坐船沿浦陽江而下,夜渡魚浦塘,再溯錢塘江西上,經富春渚、七里瀨等地,至蘭溪,轉婺江而抵金華,舍舟陸行,經麗水達青田,再循甌江而下抵永嘉郡。
由此可見,謝靈運不但來過五百灘,而且這段水路跟韋參軍來金華的路線,有很長一段是重合的。難怪李白會在詩中,把五百灘想像得那麼美。
謝靈運泛舟金華江上,留下動人的詩句。當然,那個時候,金華江還叫「東陽溪」。這首名為《東陽溪中問答》的詩,李白非常喜歡。
全詩如下:
其一
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
明月在雲間,迢迢不可得。
其二
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
但問情若為,月就雲中墮。
在這首詩中,謝靈運模仿民歌,以男女情歌贈答的形式,表達了江南青年男女一見鍾情、兩心相悅的美好戀情。李白在自己寫的《越女詞》(其四)一詩中對其致敬:「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
此詩的「素舸」「素足」「墮月」等意象均化自謝詩,足見李白作為「粉絲」對「偶像」強烈的熱愛。想來,李白也很希望來到謝靈運經行過的金華江,也許在五百灘頭,邂逅一個「東陽素足女」
另外,李白寫過一首《古風(其十七)》:「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我願從之游,未去發已白。不知繁華子,擾擾何所迫。崑山采瓊蕊,可以煉精魄。」在這首詩中,李白將自己對黃大仙的敬仰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白來過金華嗎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這首詩描述得如此美好,讓讀者忍不住產生期許:李白與韋參軍「他年攜手」的邀約後來是否踐諾?這一對好友,在他們接下來的人生中是否重逢?李白對五百灘如此心嚮往之,他後來是否親身來到這個「夢中情灘」
韋參軍就是東陽韋氏始祖韋履淳,他是唐開元十七年(729)進士,天寶年間他為楊國忠不喜,被貶到海南,後量移到金華擔任古婺法曹參軍,就此落地生根。以上內容有上海圖書館所藏的清朝康熙四十二年修《吳寧韋氏東眷宗譜》和東陽圖書館所藏的「民國」丙戌重修版《東眷韋氏家乘》作為依據。《東眷韋氏家乘》中還說,韋履淳「素與李白善,臨別贈詩三首」,目前傳下來的詩只有兩首,不知道第三首寫了些什麼。
現居於東陽市六石街道樟村的韋履淳第36代孫韋和朝說,在東陽韋氏的傳說中,李白後來曾到東陽探訪韋參軍,東陽韋氏昭穆(即古代宗法制度對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規則和次序)就出自李白之手,但沒有文字資料佐證。

浙師大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特聘教授黃靈庚認為李白肯定來過金華。證據之一是李白的《古風(其十七)》。黃靈庚說,李白共寫了59首《古風》,非作於一時一地,從內容看涵括了他的一生經歷。以前人們把此詩當作李白讀史時的「感興詩」,但黃靈庚認為這是一首李白遊歷金華山的「紀行詩」
此外,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內容是「王屋山人」魏萬遊玩吳越的經歷,詩中有對金華名勝的描述:「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召堯。召堯四荒外,曠望群川會。雲卷天地開,波連浙西大。」黃靈庚認為,這首詩對行游線路的熟悉程度,恐怕不是未曾到過金華的人所能想像得出來的。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查屏球認為,詩中對金華的這段描述,講遊人繞過仙霞山脈達永康,再由水道到武義、金華,由山間一下進入廣闊的水域,心境隨之開闊,詩以點綴式敘述表現出行舟觀景時的感受,對行進線路的介紹準確而細緻,表明對這一帶山水風光早已瞭然於心。
查屏球認為,魏萬是李白「粉絲」,他來越地的行程可能是按照李白之前的遊蹤「打卡」的。這首詩中景象大多在李白其他詩作中描繪過。因此,該詩其實是以寫魏萬旅遊路線的方式,將李白自己關於江南之游的記憶串聯起來,是李白江南文學地圖的一次完整組合。查屏球認為李白一定來過金華,而且泊舟金華渡口與赤松尋仙就是李白關於此地最難忘的地理記憶。
同時代詩作對李白與金華的記錄
李白來過金華的另一個證據是名詩《客中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很多人以為「蘭陵」在今山東棗莊,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二十五《酒》中說:「東陽酒,即金華酒,古蘭陵也。李太白詩所謂『蘭陵美酒鬱金香』,即此。常飲入藥俱良。」
更有力的證據來自《李白大辭典》第一副主編、原廣西師範學院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毛水清教授。他除了出版《隋唐五代文學史》《李白詩歌賞析》等專著外,還把自己寫的一些單篇文章結集成《唐宋詩文論藪》一書,於2009年出版。該書內容目前網上無電子版,華柯在搜集毛水清著作時,買到了一冊實體書。

《唐宋詩文論藪》第三卷有《李白金華游考》一文。其中,毛水清除了認為《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一詩中對金華的描述很可能是李白親身體驗外,還提出他在研究李白與其他詩人的贈答之作時發現,與李白同時期的詩人賈至、任華曾提到李白來過金華。
賈至有《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詩云:
今日相逢落葉前,洞庭秋水遠連天。
共說金華舊遊處,回看北斗欲潸然。
這裡的「李十二」就是李白。這首詩講賈至在秋天落葉的時刻與李白在洞庭湖邊告別,他們共同談起當年的金華之游,回看天上的北斗星,他不由得想痛哭一場。
賈至也是盛唐詩人,在唐玄宗時任中書舍人,與李白有多首唱和之作,兩人還一起游洞庭湖,可以認定為李白關係較為密切的朋友。
毛水清說,古人提到「金華」有三種可能性,一是四川射洪縣的金華觀,一般不簡稱「金華」,李白尊道崇仙,他知道那裡並非赤松子的成仙處,不會把那裡稱為「金華」;二是皇宮中的金華殿,一般也不能簡稱「金華」,而且不是可以隨便遊玩的地方;三是指江南的名山金華山和風景秀異的金華縣,這切合李白和賈至愛慕神仙和喜歡遊山玩水的心理,也符合李白本人和唐代其他詩人把金華縣稱為「金華」的習慣。

同時期另一詩人任華的《雜言寄李白》一詩,則寫下了李白在金華的事跡:「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時低顏色。八詠樓中坦腹眠,五侯門下無心憶。繁華越台前,細柳吳宮側」(節選)。在任華眼中,在八詠樓中解開衣服袒露著肚子睡覺,正是李白狂放性格的最典型表現之一。
據毛水清考證,任華比李白年輕一點,曾任校書郎,《全唐詩》編者認為他是「狂狷之流」,這與李白狂放的性格相似。從《雜言寄李白》一詩中「邂逅不得見君面」看,兩人當時還沒有會面。但《唐摭言》保存了任華四封書信的摘要,其中「嚴大夫」當為嚴武,「京兆賈大夫」當為賈至,可見他和李白、杜甫圈子裡的友人有交往,這讓任華能夠從側面知道一些李白事跡的細節。
《雜言寄李白》一詩中還提到「君以江東訪元丹」,說明任華從朋友處得知,當時李白去江東尋訪好友元丹丘(即李白《將進酒》中提到的「丹丘生」)。毛水清認為,李白和元丹丘都愛好學道訪仙,兩人會面,當然有可能去金華山尋訪赤松子的遺蹟,順帶登八詠樓,觀覽雙溪景色。毛水清還將李白金華之行的時間定位在天寶四載(745)到天寶十二載(753)之間,並認為可能性最大的是天寶六載(747)。
金華本土文化研究者陳國友也注意到了「八詠樓中坦腹眠」這句詩,他還找到另一個相關證據。南宋蘭溪著名理學家范浚在《登八詠樓賦》中說:「慕太白之來游,嘗坦腹而高眠。」可見,直到南宋,金華當地還有文獻或傳說,講李白曾登臨八詠樓。
唐代的八詠樓還在江畔。當李白宿在樓中,推窗眺望,便可見五百灘。
猜你喜歡